读书笔记:关于感性
📌 来源
- 触发文本:《认知觉醒》第二章第二节 感性
- 首次记录:2025 年 9 月 4 日
- 作者:huan
🧠 核心洞见
顶级的成长,是“先用感性选择,再用理性思考”——让潜意识的感性作为导航,指引理性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力。
🗺️ 信息地图
一、颠覆认知:感性不是敌人,而是高级的智慧系统
1. 感性 ≠ 冲动,而是潜意识的敏锐感知
- 感性是潜意识的智慧,它处理信息的速度远超理性(11,000,000次/秒 vs 40次/秒)。
- 它能捕捉:
- 面部微表情、语气变化、环境氛围
- 身体的微妙反应(如紧张、放松)
- 情绪的瞬间波动(如“被击中”的感觉)
- 潜意识会察觉危险或异常,发出微弱信号,需要重视。
2. 感性与理性的分工
系统 | 特点 | 优势 | 劣势 |
---|---|---|---|
感性(潜意识) | 快速、直觉、整体感知、情感驱动 | 捕捉细节、预判风险、发现真正触动点 | 无法言说、易被理性掩盖 |
理性(意识) | 慢速、逻辑、分析、语言化 | 深度思考、系统规划、解释说明 | 信息处理慢,易陷入“认知错位” |
💡 比喻:
- 感性 = 雷达:扫描环境,发现“哪里有光”
- 理性 = 探照灯:聚焦一点,研究“那是什么光”
- 本能 = 自动驾驶:追求舒适、节能、逃避挑战
二、三大应用场景:如何“凭感觉”实现顶级成长
1. 凭感觉学习:在“拉伸区”高效成长
- 方法:熔断不读书法(成甲:公众号)、凭感觉做题法(李晓鹏)、触动学习法
- 核心:不是按计划学,而是按“触动”学
- 读书时,一旦被某个点“击中”,立刻停下,追问:
- 为什么这个点让我有启发?
- 我能用在3个不同场景吗?
- 它和哪些知识有关联?
- 做题时,跳过“太简单”和“太难”的,专注“大致能懂但需动脑”的题目——即学习的“拉伸区”。
- 读书时,一旦被某个点“击中”,立刻停下,追问:
- 优势:避免在舒适区打转或在困难区煎熬,在最佳区域产生心流,提升最快。
2. 凭感觉寻找人生目标:用心,而不是用脑
- 理性思考的人生目标(如“有钱”“被崇拜”)往往来自外在评价,难以持久。
- 真正的目标应来自内心的触动与热爱,方法包括:
- 一稼的6问:《美好人生运营指南》一书的作者
- 你最想帮助谁?
- 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?
- 你做什么事时最感动?
- 最感动的时刻是?
- 如果没有经济压力,你会如何生活?
- 闲暇的时候,最关注什么信息?
- 卡洛琳(《坚毅》作者)的3问:
- 回首一生,你会为什么事后悔?
- 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?(反映理想自我)
- 年轻时你最爱做什么?(初心未被污染)
- 一稼的6问:《美好人生运营指南》一书的作者
- 结论:人生目标不是“想”出来的,而是“感”出来的。它往往利他、持久、充满热情。
3. 凭感觉做重大决策
- 在职业、伴侣、人生方向等重大选择上,理性分析往往不够。
- 应“小事听脑,大事听心”(洪兰教授)。
- 直觉、第一反应、身体信号,往往是潜意识在提醒你“对”或“错”。
三、如何捕捉感性?6种实用方法
方法 | 操作 | 作用 |
---|---|---|
“最”字法 | 关注“最触动”“最痛苦”“最兴奋”的点 | 捕捉高价值信息 |
“总”字法 | 留意“总是想起”“总是担心”的事 | 发现潜意识执念 |
第一反应 | 记录见到人、事、物时的“第一个念头” | 获取潜意识真实信号 |
梦境 | 记录梦境,寻找灵感或内心投射 | 潜意识的隐喻表达 |
身体反馈 | 关注身体的不适、疲惫、兴奋等信号 | 身体是最诚实的“报警器” |
直觉 | 给“来路不明的感觉”开绿灯 | 信任潜意识的预判 |
✅ 原则:不急于用理性解释,先记录、再分析。
四、核心结论:感性是成长的“导航系统”
成长的高阶模式:
感性选择 → 理性验证 → 持续迭代
(先用感性发现方向,再用理性深入研究)避免两种极端:
- 纯理性:陷入分析瘫痪,错失真正触动点
- 纯天性:沉溺舒适区,不愿挑战
真正的清醒:
不是完全依赖理性,也不是盲目听从本能,而是学会倾听身体、情绪、直觉的信号,在感性的指引下,用理性去深耕。
💬 我的想法
- 认知错位是什么?
- 是感性已处理信息,但理性尚未察觉的状态。
- 表现为:你“说不清为什么”,但“就是觉得不对”。
- 解法:延迟判断,先记录第一反应,过段时间再理性分析。
- 凭感觉能快速找到学习的拉伸区?得验证一下
- 可行:触动点 = 与你当前认知水平最接近的“新知”。
- 风险:若长期只关注“爽点”,可能陷入“浅层学习”。
- 优化:用“触动 + 关联 + 实践”三步法,确保深度内化。
- 关于理性与感性,在工作后得一段时间内我是理性>感性的,分析一下,很多时候我都亲自用理性的剑斩断了感性的想法。觉得”无用“,觉得”多余“。像是有点过头了,这是我读文章自省想到的。过度压制,可能会导致生活“功能正常但情感枯竭”。
- 试着捕捉下自己的潜意识与感性的想法。先试着记录,不多评价。
- 这九个问题也算是了解自己的一步,尝试回答:
- 你最想帮助谁?
- 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?
- 你做什么事时最感动?
- 最感动的时刻是?
- 如果没有经济压力,你会如何生活?
- 闲暇的时候,最关注什么信息?
- 回首一生,你会为什么事后悔?
- 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?(反映理想自我)
- 年轻时你最爱做什么?(初心未被污染)
💡 启发与行动(待处理)
- 按照作者提及的观点,先用感性选择,再用理性思考。两者应该是相互辅佐兼容使用的。我可以参考尝试下。
- 那么发散一下:先用理性选择,再用感性决策,未免不可行。
- 需要明确一下各种场景与范围的适用程度才行。不同的情况应该有不同的比重策略才对。小事从脑,大事从心还是太单薄了。
决策类型 | 理性权重 | 感性权重 | 说明 |
---|---|---|---|
日常事务 | 70% | 30% | 效率优先 |
职业选择 | 40% | 60% | 感性主导,理性验证 |
伴侣关系 | 30% | 70% | 情感连接 > 条件匹配 |
学习方向 | 50% | 50% | 触动 + 可行性 |
待行动
行动 | 具体做法 | 频率 |
---|---|---|
建立“触动日志” | 每天记录1个“被击中”的瞬间,并追问原因 | 每日 |
练习第一反应 | 见人、遇事时,刻意停顿1秒,记下第一个念头 | 每日 |
实践“熔断读书” | 读任意书时,一旦触动,立刻停下,写3个问题 | 每次阅读 |
每月九问反思 | 回答9个问题,观察自我认知的变化 | ~ |
决策比重模型 | 重大决策时,写下理性分析 + 感性直觉,对比权重 | 重大选择前 |
🌐 关联知识网络
- 读书笔记:大脑的三重结构与成长的本质:《认知觉醒》的第一节内容笔记,本能脑、情绪脑、理智脑的简单模型
- 焦虑的根源:《认知觉醒》的第二节内容笔记,焦虑源于欲望 > 能力,培养耐心,慢慢补足能力
- 读书笔记:关于耐心:《认知觉醒》的第三节内容笔记,长期主义,培养耐心。
- 读书笔记:关于模糊::《认知觉醒》的第二章第一节笔记,关于消除模糊
- 心流
📎 附件参考
- 📚《认知觉醒》周岭 —— 本节触发来源,强调自我觉察与成长模式
- 📚《好好学习》成甲 —— 熔断不读书法
- 📚《学习高手的三驾马车》李晓鹏 —— 凭感觉学习
- 📚《美好人生运营指南》一稼 —— 美好人生六问
- 📚《坚毅》卡洛琳·亚当斯·米勒 —— 感性与人生意义
🔄 演化日志
- v0.1 (2025-09-04):初始版本
- v0.2 (2025-09-04):补充“认知错位”,补充我的想法与简单的决策模型,完善知识网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