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笔记:关于模糊

📌 来源

  • 触发文本:《认知觉醒》第二章第一节 模糊
  • 首次记录:2025 年 9 月 3 日
  • 作者:huan

🧠 核心洞见

人生是一场持续消除模糊的过程,真正的成长来自于主动反本能地消除认知、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。

“消除模糊”不是为了成为机器般的精确存在,而是为了在混沌无序中定位自己的清晰坐标。在“看得清”的基础上,选择“是否糊涂”。

🗺️ 信息地图

一、根本问题:模糊是人生困扰的根源

  • 人类与机器不同,在于拥有潜意识和意识的分层结构。
  • 意识难以掌控潜意识,导致人常做出“不理解的行为”——比如想学习却刷手机、明知无用仍焦虑。
  • 这种“看不见、说不清”的状态就是模糊,它引发迷茫、恐惧,阻碍行动,成为人生困局的源头。

模糊就像身后的影子——你看不清它,但它一直在影响你。

二、三种模糊

  • 认知模糊 → 通过学习消除
  • 情绪模糊 → 通过拆解消除
  • 行动模糊 → 通过明确选择消除

三、核心结论:成长的本质是反本能的“消除模糊”竞赛

  • 人生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:
    • 谁的模糊越少,谁就越清醒、越主动。
    • 谁越能直面模糊,谁就越能掌控人生。
  • 消除模糊需要主动反本能(因清晰需高耗能,本能倾向模糊与节能),所以这条路较难。
  • 成长的模式比速度更重要:持续学习 → 拆解情绪 → 明确行动,三位一体,走向清醒人生。

💬 我的想法

  • 人类与机器最大的区别?人与AI的区别?
    • 意识、潜意识?知识与隐性知识?
    • 理想状态:在关键处清晰,在非关键处松弛 —— “清醒地糊涂”
  • 作者抛出了潜意识,来作为人产生模糊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。挺有意思的看法
    • 但是心跳、呼吸这些和潜意识又有什么关系?这些是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功能
  • 还是需要补充一个适用范围才行,消除模糊当真是好,是必要嘛?也不见得,人生难得糊涂(郑板桥),有些人一开始就糊涂,能活得开开心心。
  • 消除模糊就能做到掌控嘛?也不见得,知道与做到又隔着鸿沟。
  • 持续学习 → 拆解情绪 → 明确行动,提及的一个路径可以具体思考填充一下。
  • 认识你自己。绕不开的人生三问:我是谁?哪里来?何处去?由此延伸出的若干重要问题:职业、家庭、婚姻、子女、买房等等
  • 人生三问有哪些答案?(儒释道?)
  • 哪些道德/法律/教育信条是被灌输的糟粕?被自己固守?
  • 哪些是原则?哪些是偏见?为什么是原则?可以被丢弃或者推翻不?我的原则有哪些?
  • 原则是否可被推翻?在什么条件下?

💡 启发与行动(待处理)

  • 各种”模糊“感觉实质上都是看不清自己,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,不清楚自己的情绪状态,不掌握自己的行动趋势。当然了解自己本来就是一生的命题。

  • 那么怎么明确自己的能力边界呢?各种技术文章的输出,各种问题的排查记录。

  • 情绪与行动也是类似。

  • 以上的自我审视过程,就是一次元认知和第三视角的运用。

🌐 关联知识网络

📎 附件参考

  • 📚《认知觉醒》周岭 —— 本节触发来源,强调自我觉察与成长模式
  • 📚《思考力》上田正仁 —— “让问题核心浮出水面”
  • 📚《刻意练习》安德斯·艾利克森 —— 聚焦“学习区”,避免重复舒适区
  • 📚《原则》瑞·达利欧 —— 用清晰原则指导复杂决策
  • 📚《超越感觉》文森特·鲁吉罗 —— 批判性思维,拒绝模糊判断
  • 📚《被讨厌的勇气》岸见一郎 —— 自我认知与人生选择
  • 📚《心流》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 —— 清晰目标带来的幸福感

🔄 演化日志

  • v0.1 (2025-09-03):初始版本,阅读原文提炼核心概念,留下若干启发与行动待办
  • v0.2 (2025-09-03):补充若干想法,完善关联网络

文章作者: huan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ND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huan !
  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