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EP 模式

总结

PREP 模式:一种“结论先行—理由支撑—实例佐证—结论重申”的结构,可以快速建立条理清晰的逻辑框架,增强说服力与影响力。

起因

PREP 模式是我在尝试撰写 元认知 时了解的知识,感兴趣就以此文记录展开。

简介

PREP 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:

  • P (Point):观点 / 结论;开门见山,直接说出核心观点或立场。
  • R (Reason):理由 / 依据;解释持有观点的理由、依据。
  • E (Example):例子 / 证据;举出具体的例子、数据加以支撑。
  • P (Point):重申观点 / 结论;形成闭环,强化说服效果。

举例说明

读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 发现这就是一篇很好的 PREP 示例:

  • P (Point):”谁是我们的敌人?谁是我们的朋友?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。”
  • R (Reason):“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,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,作一个大概的分析。”
  • E (Example):对地主阶级、买办阶级、中产阶级、小资产阶级、半无产阶级、无产阶级等逐一分析,每一类都结合其经济状况、生活状态、政治倾向进行具体说明。如:
    • 无产阶级:“失了生产手段,剩下两手,绝了发财的望,又受着帝国主义、军阀、资产阶级的极残酷的待遇”,因此“成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”。
    • 中产阶级:“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……动摇性很大”,“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,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”。
  • P (Point):“综上所述,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、官僚、买办阶级、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,是我们的敌人。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……一切半无产阶级、小资产阶级,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。”

拓展思考

PREP 模式与以下表达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:

  • 金字塔原理(芭芭拉·明托):结论先行,以上统下,归类分组,逻辑递进。
  • SCQA 模型(情境 - 冲突 - 问题 - 答案):更适用于复杂问题的叙事引导。
  • 三段论(大前提 - 小前提 - 结论):古典逻辑推理结构。
  • 总 - 分 - 总结构:中文写作常用结构,与 PREP 高度契合。

关联文章


文章作者: huan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ND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huan !
  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