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
总结
本文是读完文章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后的想法总结,文章写作背景、逻辑链以及分析结果进行概括介绍。
详情
1. 写作背景
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写于 1925 年,当时中国正处于大革命时期,国共合作刚刚建立,革命形势复杂多变。教员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回答当时中国革命面临的首要问题,即“谁是我们的敌人?谁是我们的朋友?”
2. 逻辑链
- 明确革命的关键问题:文章开篇指出,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。如果不弄清这个问题,革命就无法取得胜利。
- 界定阶级划分标准:以经济地位为基础,将中国社会分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、中产阶级、小资产阶级、半无产阶级、无产阶级等五个阶级,并对每个阶级的经济状况、政治态度和革命性进行了分析。
- 分析各阶级的革命态度:文章指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帝国主义的走狗,是革命的敌人;中产阶级对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,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争取或分化;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重要同盟军,但具有动摇性;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,具有坚定的革命性。
- 得出结论: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,朋友是工人、农民、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左翼,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。
3. 详细分析结果
-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:他们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,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,是极端的反革命派。
- 中产阶级: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,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。在受外资打击、军阀压迫时,需要革命,赞成反帝国主义、反军阀的革命运动;在革命对于其达到更上阶级的发展造成威胁时,又会怀疑革命。
- 小资产阶级:包括自耕农、手工业主、小知识阶层等。他们生活上大体可以自给,但受到帝国主义、军阀、封建地主和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,具有革命的要求。但是,他们经济地位不稳固,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,因此在革命中具有动摇性。
- 半无产阶级:包括半自耕农、贫农、小手工业者、店员、小贩等。他们的生活状况比小资产阶级差,受到的压迫和剥削更重,革命性比小资产阶级强。
- 无产阶级:即现代工业无产阶级,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,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,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。
参考
- 《毛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