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bsidian文件夹体系构建-PARA


Obsidian 文件夹体系构建 -PARA

本篇文章主要梳理分享一下自己理解的 PARA 方法。原地址:Obsidian文件夹体系构建–PARA

写在前面

  • 起先我认为 INKA 简单直观一目了然,更适合我的需求,便先实践了 INKA 的方法,使用中也发现了些许不足,在 Obsidian文件夹体系构建–INKA 中已经介绍完毕了。

  • 粗略知道 PARA 的大名后,就抱着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心态学习实践起来。

PARA

简介

  • PARA(Projects/Areas/Resources/Archives)是 Tiago Forte 提出的行动导向型知识管理体系,其核心在于用目标牵引知识流动。
  • 《打造第二大脑》-【美】蒂亚戈·福特 这本书就详细介绍了相关内容,快速一探究竟的话,书摘笔记见于:打造第二大脑

核心理念

  • Projects(项目沙盒)
    • 定义:有明确截止日期的目标(如 “ 阅读《打造第二大脑》”)
  • Areas(领域)
    • 定义:需持续维护的重要领域(如 “ 前端学习 “)
  • Resources(资源)
    • 定义:跨项目/领域的参考资料(如 “Obsidian 总结 “)
  • Archives(归档仓库)
    • 定义:已完成项目的知识封装
flowchart TD  
    A[PARA]  
    A -->|当前行动相关| C(Projects)  
    A -->|长期责任相关| D(Areas)  
    A -->|潜在价值相关| E(Resources)  
    A -->|完成事项| F(Archives)  
    
    C --> G[项目冲刺]  
    D --> H[领域深耕]  
    E --> I[资源调用]  
    F --> J[经验复用]  

PARA 理论最佳实践

  • 项目驱动知识库
  • 项目结束后笔记流动进入其他文件夹,各文件夹之间允许相互流动,流动性较强
  • 天然按照时间于重要度进行降序排列

实际应用

  • 没有收纳文件夹,剪藏的文件入库需要先分类,损耗精力。
  • 各文件夹之间允许流动,变化太强,不好掌握。
  • 流动后若是拆分原有体系结构,就需要分类。若不拆分,就要冗余新建一个同名文件夹。
  • 创作时需要跨多个文件夹选取参考笔记,徒增认知负担。
  • 着眼入口太多,PAR 都需要关注,挤占工作记忆。
  • 分享文件夹有 PARA 多个文件夹下,没有专门留出笔记文件夹,分享比较麻烦。

反思

  • 收纳文件夹设置
  • 轻分类,重产出,单独设置输出的文件夹
  • 项目驱动
  • 文件的流动性需适当
  • 减轻认知负担,减少工作记忆的挤占,专心分工,创作心流的条件。

文章作者: huan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huan !
  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