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识 Obsidian
本篇文章基于 初识Obsidian-第一版 修改润色而成,主要分享个人学习工作中使用过的那些工具软件以及一路辗转结识 Obsidian 的际遇。
写在前面
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 回首我的过去,科技远不如如今如此发达,那时候手机和电脑还是稀罕物件。
中考结束后,我获得了人生的第一部手机。大学开学,我获得了人生的第一部电脑。
这样的背景下,似我这样的小白,当然会磕磕碰碰,踩过不知凡几的坑,不断摸索着才能想明白关于笔记,关于知识管理那些事儿。
时光不能倒流,回不到过去,那就梳理一下相关的经历,以史为鉴,总归是有益的。
工具软件的使用历程
记事本是电脑自带的软件,方便快捷,然而却不适合用于管理。
步入大学时我才开始接触到 office 、wps 这类软件。调字体、调字号、写 word 文档真是让人厌烦的事情。做这些操作时,对这些软件的厌恶就没有停止过。
后来,有意无意的开始记录写一写笔记画些导图,贪图方便被我一股脑地塞进印象笔记中。彼时印象笔记广告漫天飞舞,为此我还充了会员,配合着手机备忘录也算应付的还行。
随着印象笔记文件积压太多,连自己都懒得打开。转身投入 oneNote 的阵营,玩一玩操作一番,发现与 office 没啥区别,鼠标来回移动还是感觉难受的不行。后来才明白自己需要的是写作的沉浸感。
屡战屡败之下,我彻底放飞,不报有任何知识管理的想法。各种软件,各个角落,信手拈来,想写就写。确实舒适又自在,然而时至今日,我却怎么也找不到那天灵光一闪写的小诗了……
始于 Typora
时间来到 2022 年,此时我已经大学毕业。工作中出于写文档记录的需求,迫使着我进行系统的知识管理。
人生操蛋之处就在于:你做不来的课题,会反复出现,直到你解决!
几经辗转了解到 typora。即使是三年后的今天,我回想与 typora 的邂逅与分离,依然会觉得 typora 是一款优秀的软件。
它所见所得,界面简洁,输入丝滑,沉浸感强。更重要的是这款软件促使我养成了慢慢敲击键盘记录的习惯。
可惜随着文档的快速堆积,typora 的短板暴露无遗。我失去了对文件的全局掌握,切换不同的文件变成了一件很麻烦的事情。
于是我意识到:一款管理大量文档的笔记软件才是我当下的需求,且最好包括 typora 那些优点,便于我无缝切换。
结缘 Obsidian
有了需求,我开始搜集了解到的此类软件便有语雀,飞书,印象笔记,Notion 等。
印象笔记什么样,我当然一清二楚,备选名单中我第一个 pass 掉。
那时我对语雀跃跃欲试,云端文档、会员机制等令我略有抵触,我更喜欢本地保存的那种掌控感与安全感。后来语雀几次出现问题,不可访问,本地保存的我并不受多大影响。
Notion 恰好我有一个同事就在使用,但是我询问他的建议,他却不推荐,于是也就断了使用 Notion 的心思。
飞书感觉更适合团队协同的文档式写作,不是针对个人的知识管理,由此我便入坑了 Obsidian。
从用备忘录、各种 word 文档忽然转到 Obsidian,真仿若刘姥姥进大观园。没经历的我自然而然被强大的双链和炫酷的全局知识图谱给吸引了。
从接触 Obsidian 开始,各种知识管理的概念与优秀的笔记方法纷至沓来。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,也正是当初的选择诞生了这一专栏主题。
Obsidian 优劣的简单介绍
在长久的使用中,切实感受的几点优劣:
优点:
- 文档本地化保存,对我来说很看重的一点
- 操作丝滑,够简洁,写作沉浸感强(比不上 Typora)
缺点:
- 吸引我入坑的全局知识图谱是个鸡肋,中看不中用还害我不浅
- Obsidian 入门折腾很耗费时间精力,有一定的学习门槛
接下来的主题文章会分享一些个人使用 Obsidian 的经验与心得。